食道平散臨床病例
2017-04-16
來源:網絡
? 患者于1997年因進行性吞咽困難,于河北省四院,食管鏡及病理診斷:食道鱗癌,于97年6月份行部胸查示,食管中段癌長5厘米,且侵犯肌層,穿透纖維膜于主動脈粘連,肺門及縱隔淋巴結均見轉移,無法切除而關胸。治療:病人經剖胸探查后2周,施行鈷60放射治療。病人連續5次出現頭暈,乏力惡心、嘔吐、冒虛汗、面色蒼白,前胸部悶痛難忍,白細胞下降至3000/立方毫米,不能堅持放療,經朋友介紹服用 食道平散 2月余,病人感到胸部悶痛改善,吞咽困難也明顯改善。病人在沒有服用食道平散前,只能進流食,服藥1月后病人能進入少量固體食物,病人三年間斷服用食道平散存活期五年零6個月,這位病人食道癌晚期轉移,臨床 醫生 經剖胸探查,無法手術,最多存活期只能維護3個月,經服用食道平散病人存活近6年。而且病人至臨終前都無疼痛、痛苦。
2003年6月,患者飲食不下,食后嘔吐,到重慶市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進行病理檢查。在天津市某醫院病理檢查:食管上、中段大致正常,下段距門齒33厘米處可見食管右側壁有0.3厘米突出隆起物,其下外后食管前壁可見不規則的粘膜腫物向管腔突出,表面水腫蒼白,被白色偽膜,碰觸易出血,進入賁門后,可見賁門部小彎側粘膜腫物呈菜花狀隆起,界限不清,向胃壁浸潤腫物表面糜爛充血,有黃色分泌物觸之出血,病變長約4.9厘米,鏡檢診斷:賁門癌(侵及食管下段)胃腺癌二級,病人拒絕手術治療,采用5-FuDDT等化療藥物進行治療。因年齡大,毒副作用反應大,不久便停止化療而改為介入治療,效果不甚理想。
2003年12月患者吞咽困難,咽物滯澀而痛,伴有嘔吐,只能吃流食,食少腹脹,肩背胸骨竄痛,采用“食道平散”治療,一個療程后可食干硬食物少許,兩個療程后經某院復查,病灶縮小2/3,半年后隨訪,患者病情未見復發,無轉移。現繼續服用“食道平散”進行康復治療。
患者1999年10月因胃部不適、疼痛、腹脹及胃脘部觸及拳頭大腫塊,質硬,經哈爾濱醫科大一院B超、CT檢查,腫物為6X13cm,診斷為胃癌。1999年11月23日在哈爾濱鐵路醫院做胃癌切除術。病理診斷為胃腺癌中分化,并做化療兩次放療3次。2000年7月B超檢查殘胃病灶復發,大小為6.1X4.7cm,且胃疼、胃脹、惡心、消瘦,周身乏力,故不能再次手術。2000年7月來我院治療,根據臨床表現屬瘀毒內阻型。服用食道平散三個月,自覺癥狀明顯好轉、體重增加、體力恢復。2001年2月6日復查,病灶明顯縮小,大小為4.8X4.6cm。2001年8月26日B超檢查,殘胃部復發灶完全消失,體重增加8kg。間斷服用食道平散半年,體重增加10.5kg,體力恢復,飲食正常,已經正常上班,身體狀況恢復到患癌病之前。
2003年6月,患者飲食不下,食后嘔吐,到重慶市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進行病理檢查。在天津市某醫院病理檢查:食管上、中段大致正常,下段距門齒33厘米處可見食管右側壁有0.3厘米突出隆起物,其下外后食管前壁可見不規則的粘膜腫物向管腔突出,表面水腫蒼白,被白色偽膜,碰觸易出血,進入賁門后,可見賁門部小彎側粘膜腫物呈菜花狀隆起,界限不清,向胃壁浸潤腫物表面糜爛充血,有黃色分泌物觸之出血,病變長約4.9厘米,鏡檢診斷:賁門癌(侵及食管下段)胃腺癌二級,病人拒絕手術治療,采用5-FuDDT等化療藥物進行治療。因年齡大,毒副作用反應大,不久便停止化療而改為介入治療,效果不甚理想。
2003年12月患者吞咽困難,咽物滯澀而痛,伴有嘔吐,只能吃流食,食少腹脹,肩背胸骨竄痛,采用“食道平散”治療,一個療程后可食干硬食物少許,兩個療程后經某院復查,病灶縮小2/3,半年后隨訪,患者病情未見復發,無轉移。現繼續服用“食道平散”進行康復治療。
患者1999年10月因胃部不適、疼痛、腹脹及胃脘部觸及拳頭大腫塊,質硬,經哈爾濱醫科大一院B超、CT檢查,腫物為6X13cm,診斷為胃癌。1999年11月23日在哈爾濱鐵路醫院做胃癌切除術。病理診斷為胃腺癌中分化,并做化療兩次放療3次。2000年7月B超檢查殘胃病灶復發,大小為6.1X4.7cm,且胃疼、胃脹、惡心、消瘦,周身乏力,故不能再次手術。2000年7月來我院治療,根據臨床表現屬瘀毒內阻型。服用食道平散三個月,自覺癥狀明顯好轉、體重增加、體力恢復。2001年2月6日復查,病灶明顯縮小,大小為4.8X4.6cm。2001年8月26日B超檢查,殘胃部復發灶完全消失,體重增加8kg。間斷服用食道平散半年,體重增加10.5kg,體力恢復,飲食正常,已經正常上班,身體狀況恢復到患癌病之前。
標簽:
食道平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