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顆粒,常用解表藥
2017-04-14
來源:網(wǎng)絡(luò)
小柴胡顆粒,常用解表藥
別名地熏、山菜、菇草、柴草。柴胡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歷代本草對柴胡的植物形態(tài)多有記述。
《本草圖經(jīng)》載:“(柴胡)今關(guān)、陜、江湖間,近道皆有之,以銀州者為勝。二月生苗,甚香,莖青紫,葉似竹葉稍紫……七月開黃花……根赤色,似前胡而強(qiáng)。蘆頭有赤毛如鼠尾,獨(dú)窠長者好
。二月八月采根。”并有附圖5幅。其中丹州柴胡、襄州柴胡、淄州柴胡圖,以及《本草綱目》的竹葉柴胡圖,《救荒本草》、《植物名實(shí)圖考》的柴胡圖,均為柴胡屬植物。柴胡屬于灌木,一般高40–
70厘米。通常從基部分出數(shù)莖,莖基部木質(zhì)化,上部多次分枝。葉為寬或窄的披針形,背面具有5–7條明顯突起的縱脈,基生葉和下部的莖生葉有長柄,葉片較大;莖上部的葉小,披針形或線形。傘形
花序常有傘幅10–15,傘幅長2–3厘米,形成開展疏散的圓錐花序;總苞片4–6,披針形,長0.5–1厘米,寬1–3毫米,向后反折,頂端漸尖;小總苞片通常5,少數(shù)7,長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2–5
毫米,寬1–2毫米,亦向后反折;花瓣淡黃色。雙懸果長圓狀橢圓形,油管在每棱槽中通常1條,少數(shù)2–3條。花期6–7月,果期7–8月。
品種分類
北柴胡
特點(diǎn):呈圓柱形或長圓錐形,長6~15cm,直徑0.3~0.8cm。根頭膨大,頂端殘留3~15個(gè)莖基或短纖維狀葉基,質(zhì)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顯片狀纖維性,皮部淺棕色,木部黃白色。氣微香,味微苦。
南柴胡
特點(diǎn):根莖細(xì),表面紅棕色或黑棕色,靠近根頭處多具緊密環(huán)紋。質(zhì)稍軟,易折斷,斷面略平坦,不顯纖維性。具敗油氣。
大葉柴胡
特點(diǎn):葉較寬,長圓形或廣披針形,小傘梗細(xì)如絲狀。比小總苞長3-4倍。生于林內(nèi)及灌木叢中。
狹葉柴胡
特點(diǎn):主根多單生,棕紅色或紅褐色;莖基部常被棕紅色或黑棕色纖維狀的葉柄殘基;葉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7~17cm,寬2~6 mm,有5~7條平行脈;復(fù)傘形花序多數(shù);總苞片1~3,條形,傘幅5~13,小總苞片4~6,花梗6~15;雙懸果棱粗而鈍。
醋柴胡
味苦,性微寒。歸肝、膽經(jīng)。醋炙能緩和升散之性,增強(qiáng)疏肝 止痛 作用,適用于肝郁氣滯的脅痛、腹痛及月經(jīng)不調(diào)。常與枳殼、香附、川芎等同用。
鱉血柴胡
苦,微寒。歸肝、膽經(jīng)。鱉血炙能抑制升浮之性,增強(qiáng)清肝退熱、截瘧功效。常與青蒿、地骨皮、白芍、石膏、知母等同用,增強(qiáng)表里退虛熱作用。
別名地熏、山菜、菇草、柴草。柴胡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歷代本草對柴胡的植物形態(tài)多有記述。
《本草圖經(jīng)》載:“(柴胡)今關(guān)、陜、江湖間,近道皆有之,以銀州者為勝。二月生苗,甚香,莖青紫,葉似竹葉稍紫……七月開黃花……根赤色,似前胡而強(qiáng)。蘆頭有赤毛如鼠尾,獨(dú)窠長者好
。二月八月采根。”并有附圖5幅。其中丹州柴胡、襄州柴胡、淄州柴胡圖,以及《本草綱目》的竹葉柴胡圖,《救荒本草》、《植物名實(shí)圖考》的柴胡圖,均為柴胡屬植物。柴胡屬于灌木,一般高40–
70厘米。通常從基部分出數(shù)莖,莖基部木質(zhì)化,上部多次分枝。葉為寬或窄的披針形,背面具有5–7條明顯突起的縱脈,基生葉和下部的莖生葉有長柄,葉片較大;莖上部的葉小,披針形或線形。傘形
花序常有傘幅10–15,傘幅長2–3厘米,形成開展疏散的圓錐花序;總苞片4–6,披針形,長0.5–1厘米,寬1–3毫米,向后反折,頂端漸尖;小總苞片通常5,少數(shù)7,長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2–5
毫米,寬1–2毫米,亦向后反折;花瓣淡黃色。雙懸果長圓狀橢圓形,油管在每棱槽中通常1條,少數(shù)2–3條。花期6–7月,果期7–8月。
品種分類
北柴胡
特點(diǎn):呈圓柱形或長圓錐形,長6~15cm,直徑0.3~0.8cm。根頭膨大,頂端殘留3~15個(gè)莖基或短纖維狀葉基,質(zhì)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顯片狀纖維性,皮部淺棕色,木部黃白色。氣微香,味微苦。
南柴胡
特點(diǎn):根莖細(xì),表面紅棕色或黑棕色,靠近根頭處多具緊密環(huán)紋。質(zhì)稍軟,易折斷,斷面略平坦,不顯纖維性。具敗油氣。
大葉柴胡
特點(diǎn):葉較寬,長圓形或廣披針形,小傘梗細(xì)如絲狀。比小總苞長3-4倍。生于林內(nèi)及灌木叢中。
狹葉柴胡
特點(diǎn):主根多單生,棕紅色或紅褐色;莖基部常被棕紅色或黑棕色纖維狀的葉柄殘基;葉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7~17cm,寬2~6 mm,有5~7條平行脈;復(fù)傘形花序多數(shù);總苞片1~3,條形,傘幅5~13,小總苞片4~6,花梗6~15;雙懸果棱粗而鈍。
醋柴胡
味苦,性微寒。歸肝、膽經(jīng)。醋炙能緩和升散之性,增強(qiáng)疏肝 止痛 作用,適用于肝郁氣滯的脅痛、腹痛及月經(jīng)不調(diào)。常與枳殼、香附、川芎等同用。
鱉血柴胡
苦,微寒。歸肝、膽經(jīng)。鱉血炙能抑制升浮之性,增強(qiáng)清肝退熱、截瘧功效。常與青蒿、地骨皮、白芍、石膏、知母等同用,增強(qiáng)表里退虛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