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黃丸的作用有哪些?和左歸丸的區別在哪?
2017-04-16
來源:網絡
中醫認為,“冬主腎”,腎是“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冬季養生重點是養腎、 補腎 ?!岸?,終也,萬物收藏也”,此時,養生應順其自然界閉藏之規律,要藏精,養精蓄銳,為來春的生機勃發做準備。不過,養腎、補腎的方法雖多,不少人卻感到無從下手,有的人補完后很舒服,有的人卻越補越差,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每個方法都是針對不同的體質和癥狀的,“用對了效如桴鼓,用不對傷精耗氣,反受其害”。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是 腎虛 ,殊不知,腎虛在中醫里分為腎陰虛與腎陽虛。腎陰虛、腎陽虛的本質都是腎臟精氣功能活動的減退。腎藏精,精化為氣,腎中精氣含有兩種功能相反的成分——腎陰和腎陽。腎陰主要有促進機體的滋潤、寧靜、成形和抑制陽熱等功能。腎陽主要有促進機體的溫煦、運動、興奮、氣化和制約陰寒等功能。
因此,鄧聰提醒,“腎虛”補腎,首先一定要辨明陰陽。不可隨意亂補,針對不同的證候,補法各有不同。腎陰虛臨床表現主要為:腰膝酸軟而痛,眩暈耳鳴,齒松發脫,男子遺精、早泄,女子經少或經閉,口咽干燥,五心煩熱,潮熱盜汗,或骨蒸發熱,午后潮熱,形體消瘦,小便黃少等。腎陽虛臨床表現主要為:腰膝酸冷,形寒肢冷,尤以下肢為甚,神疲乏力,男子陽痿、早泄、精冷,女子宮寒不孕,性欲減退,或見便瀉稀溏,五更泄瀉,或小便頻數、清長,夜尿多等。
腎陰虛者,可適當選擇如:熟地黃、生地黃、海參、芝麻、枸杞子、桑椹、何首烏、銀耳、女貞子、麥冬、天冬、黃精、龜板等食材以調養,代表方有 六味地黃丸 、 左歸丸 等。腎陽虛者,可適當選擇如:山藥、芡實、黑豆、胡桃、鹿茸、海馬、杜仲、肉蓯蓉、巴戟、菟絲子、肉桂、仙茅、淫羊藿(仙靈脾)等食材以調養,代表方有 金匱腎氣丸 、右歸丸等。
日常,不少人都把六味地黃丸當成補腎的良品,認為六味地黃丸人人合適,并無副作用,有的甚至長期服用。
鄧聰指出,其實,六味地黃丸并非補腎萬能藥,它是中醫滋補腎陰的代表方劑。方中六味藥合用,三補三瀉,以熟地黃、山萸肉、山藥三補為主,滋養肝、脾、腎三臟;以澤瀉、茯苓、丹皮三瀉為佐,滲濕清熱泄濁,寓瀉于補,瀉不傷正。主治由腎陰虧虛引起的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耳聾、潮熱盜汗、口燥咽干、足跟作痛等癥狀。
由于六味地黃丸組成藥物以滋潤為主,久服過服,易滯脾礙胃,脾胃失和則影響食欲;脾受濕困易致脾虛泄瀉。因此,體內濕熱的人不宜吃;脾胃弱的人不宜;陽虛的人更不要吃,反而越吃越虛,把腎氣弄得越來越寒。服用六味地黃丸,不能自醫自治,應該在 醫師 的指導下,根據不同的病情,決定 用藥 、用量,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中醫認為“咸入腎”,一方面,咸能入腎養腎;另一方面,過猶不及,五味過咸則首當傷腎,即腎為咸所“喜攻”之臟。正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過食咸則傷腎,而腎在體合骨。《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味過于咸,大骨氣勞”,《靈樞·九針論》也告誡“咸走骨”、“病在骨,無食咸”。因此,若日常飲食習慣過食咸的食物,則容易傷腎傷骨。
另外,腎為封藏之本,主閉藏,宜藏不宜泄,《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咸味涌泄”,《素問·寶命全形論》亦曰:“夫鹽之味咸者,其氣令器津泄”,所以,日常過食咸會損害腎的封藏之性而傷腎。
多吃黑。中醫的五行學說認為:“黑色入腎”,故日常飲食多吃黑色的食物(指顏色呈黑色或紫色、深褐色的食材)可起到一定的補腎作用。如黑芝麻、粟米、黑木耳、黑豆、黑米、胡桃、骨髓、何首烏、杜仲、巴戟、鎖陽、肉蓯蓉、鹿茸、鹿尾巴等。
飲水有度。中醫認為腎為水臟,對維持人體水液代謝的平衡(輸布和排泄)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日常飲水過多或過少,都會造成腎的功能受損。如長期不飲水,腎臟生成尿液減少,體內代謝廢物不能及時排出體外,則會容易形成腎結石等疾患。另外,日常喜歡飲料代替白開水的人,由于飲料中的香精、色素等會增加腎的代謝負擔,容易損害腎功能。
中醫的“腎臟”不是西醫解剖學上的“腎臟”。中醫學的“腎”,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功能上的概念,源于幾千年來中醫對腎的功能上的整體認識,并不只是局限于腎臟本身,由于它涵蓋了現代醫學中的泌尿、生殖、內分泌、血液系統等方面,所以它比西醫腎臟的含義、范圍要廣得多。中醫認為,腎是“先天之本”,為五臟六腑之本,生命之源。其主要生理功能為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主水;主納氣;主骨生髓,外榮于發,開竅于耳及二陰,在志為恐與驚,在液為唾;與膀胱相為表里。中醫所說的“腎虛”多由稟賦不足,先天發育不良,或后天調養失宜,或素體陽虛,或年高腎虧,或久病傷腎,或勞傷腎氣,房勞過度等因素引起。
材料:生地黃15g,熟地黃15g,紅棗10枚(去核),生姜1片(去皮),水魚1只(1斤左右),鹽少許。
方法:將水魚放入滾水中,使其排盡尿液,然后劏洗干凈,去除內臟,備用;生地黃、熟地黃、紅棗、生姜分別洗凈備用;將上述全部材料放入燉盅內,加入適量清水,隔水燉三個小時左右,加鹽,即可飲湯吃肉。
功用:有滋陰補腎,補益陰血的作用。如果氣血不足,精神疲乏,身體肌膚、手、足、心經常感覺灼熱,眩暈,耳鳴,婦女月經不調等都可用“二地紅棗燉水魚”佐膳作食療。
材料:仙靈脾30g,椰子1個,羊肉1斤,生姜3兩(去皮),龍眼肉15g,紅棗10枚(去核),鹽少許。
方法:新鮮羊肉,斬件,放入滾水中滾五分鐘左右,撈起,用清水洗凈,備用;椰子去殼,取肉,保留椰子漿水,洗干凈椰子肉,切塊,備用;仙靈脾、龍眼肉、紅棗、生姜分別洗凈備用;瓦煲內放入適量清水,先用猛火煲至水滾,然后加入以上全部材料和椰子漿水,侯水再滾起,改用中火繼續煲約三小時,加鹽,即可飲湯吃肉。
功用:有補益脾胃、補腎壯陽、補血強身的作用。如果身體虛弱、腎陽虛、精神不振、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畏寒怕冷、手腳不溫、心跳、失眠、小便頻密、夜尿多、男子陽痿、不育、女子宮寒、月經不調、不孕等都可用“仙靈椰子羊肉湯”佐膳作食療。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是 腎虛 ,殊不知,腎虛在中醫里分為腎陰虛與腎陽虛。腎陰虛、腎陽虛的本質都是腎臟精氣功能活動的減退。腎藏精,精化為氣,腎中精氣含有兩種功能相反的成分——腎陰和腎陽。腎陰主要有促進機體的滋潤、寧靜、成形和抑制陽熱等功能。腎陽主要有促進機體的溫煦、運動、興奮、氣化和制約陰寒等功能。
因此,鄧聰提醒,“腎虛”補腎,首先一定要辨明陰陽。不可隨意亂補,針對不同的證候,補法各有不同。腎陰虛臨床表現主要為:腰膝酸軟而痛,眩暈耳鳴,齒松發脫,男子遺精、早泄,女子經少或經閉,口咽干燥,五心煩熱,潮熱盜汗,或骨蒸發熱,午后潮熱,形體消瘦,小便黃少等。腎陽虛臨床表現主要為:腰膝酸冷,形寒肢冷,尤以下肢為甚,神疲乏力,男子陽痿、早泄、精冷,女子宮寒不孕,性欲減退,或見便瀉稀溏,五更泄瀉,或小便頻數、清長,夜尿多等。
腎陰虛者,可適當選擇如:熟地黃、生地黃、海參、芝麻、枸杞子、桑椹、何首烏、銀耳、女貞子、麥冬、天冬、黃精、龜板等食材以調養,代表方有 六味地黃丸 、 左歸丸 等。腎陽虛者,可適當選擇如:山藥、芡實、黑豆、胡桃、鹿茸、海馬、杜仲、肉蓯蓉、巴戟、菟絲子、肉桂、仙茅、淫羊藿(仙靈脾)等食材以調養,代表方有 金匱腎氣丸 、右歸丸等。
日常,不少人都把六味地黃丸當成補腎的良品,認為六味地黃丸人人合適,并無副作用,有的甚至長期服用。
鄧聰指出,其實,六味地黃丸并非補腎萬能藥,它是中醫滋補腎陰的代表方劑。方中六味藥合用,三補三瀉,以熟地黃、山萸肉、山藥三補為主,滋養肝、脾、腎三臟;以澤瀉、茯苓、丹皮三瀉為佐,滲濕清熱泄濁,寓瀉于補,瀉不傷正。主治由腎陰虧虛引起的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耳聾、潮熱盜汗、口燥咽干、足跟作痛等癥狀。
由于六味地黃丸組成藥物以滋潤為主,久服過服,易滯脾礙胃,脾胃失和則影響食欲;脾受濕困易致脾虛泄瀉。因此,體內濕熱的人不宜吃;脾胃弱的人不宜;陽虛的人更不要吃,反而越吃越虛,把腎氣弄得越來越寒。服用六味地黃丸,不能自醫自治,應該在 醫師 的指導下,根據不同的病情,決定 用藥 、用量,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中醫認為“咸入腎”,一方面,咸能入腎養腎;另一方面,過猶不及,五味過咸則首當傷腎,即腎為咸所“喜攻”之臟。正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過食咸則傷腎,而腎在體合骨。《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味過于咸,大骨氣勞”,《靈樞·九針論》也告誡“咸走骨”、“病在骨,無食咸”。因此,若日常飲食習慣過食咸的食物,則容易傷腎傷骨。
另外,腎為封藏之本,主閉藏,宜藏不宜泄,《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咸味涌泄”,《素問·寶命全形論》亦曰:“夫鹽之味咸者,其氣令器津泄”,所以,日常過食咸會損害腎的封藏之性而傷腎。
多吃黑。中醫的五行學說認為:“黑色入腎”,故日常飲食多吃黑色的食物(指顏色呈黑色或紫色、深褐色的食材)可起到一定的補腎作用。如黑芝麻、粟米、黑木耳、黑豆、黑米、胡桃、骨髓、何首烏、杜仲、巴戟、鎖陽、肉蓯蓉、鹿茸、鹿尾巴等。
飲水有度。中醫認為腎為水臟,對維持人體水液代謝的平衡(輸布和排泄)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日常飲水過多或過少,都會造成腎的功能受損。如長期不飲水,腎臟生成尿液減少,體內代謝廢物不能及時排出體外,則會容易形成腎結石等疾患。另外,日常喜歡飲料代替白開水的人,由于飲料中的香精、色素等會增加腎的代謝負擔,容易損害腎功能。
中醫的“腎臟”不是西醫解剖學上的“腎臟”。中醫學的“腎”,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功能上的概念,源于幾千年來中醫對腎的功能上的整體認識,并不只是局限于腎臟本身,由于它涵蓋了現代醫學中的泌尿、生殖、內分泌、血液系統等方面,所以它比西醫腎臟的含義、范圍要廣得多。中醫認為,腎是“先天之本”,為五臟六腑之本,生命之源。其主要生理功能為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主水;主納氣;主骨生髓,外榮于發,開竅于耳及二陰,在志為恐與驚,在液為唾;與膀胱相為表里。中醫所說的“腎虛”多由稟賦不足,先天發育不良,或后天調養失宜,或素體陽虛,或年高腎虧,或久病傷腎,或勞傷腎氣,房勞過度等因素引起。
材料:生地黃15g,熟地黃15g,紅棗10枚(去核),生姜1片(去皮),水魚1只(1斤左右),鹽少許。
方法:將水魚放入滾水中,使其排盡尿液,然后劏洗干凈,去除內臟,備用;生地黃、熟地黃、紅棗、生姜分別洗凈備用;將上述全部材料放入燉盅內,加入適量清水,隔水燉三個小時左右,加鹽,即可飲湯吃肉。
功用:有滋陰補腎,補益陰血的作用。如果氣血不足,精神疲乏,身體肌膚、手、足、心經常感覺灼熱,眩暈,耳鳴,婦女月經不調等都可用“二地紅棗燉水魚”佐膳作食療。
材料:仙靈脾30g,椰子1個,羊肉1斤,生姜3兩(去皮),龍眼肉15g,紅棗10枚(去核),鹽少許。
方法:新鮮羊肉,斬件,放入滾水中滾五分鐘左右,撈起,用清水洗凈,備用;椰子去殼,取肉,保留椰子漿水,洗干凈椰子肉,切塊,備用;仙靈脾、龍眼肉、紅棗、生姜分別洗凈備用;瓦煲內放入適量清水,先用猛火煲至水滾,然后加入以上全部材料和椰子漿水,侯水再滾起,改用中火繼續煲約三小時,加鹽,即可飲湯吃肉。
功用:有補益脾胃、補腎壯陽、補血強身的作用。如果身體虛弱、腎陽虛、精神不振、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畏寒怕冷、手腳不溫、心跳、失眠、小便頻密、夜尿多、男子陽痿、不育、女子宮寒、月經不調、不孕等都可用“仙靈椰子羊肉湯”佐膳作食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