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藥中的大蜜丸小蜜丸和水丸三者有何區別
2017-09-01
來源:網絡
丸劑是藥材細粉或藥材提取物加適宜粘合劑或輔料,制成的球形或類球形的固體制劑,是中成藥最古老的劑型之一。根據粘合劑的不同丸劑又分為蜜丸、水蜜丸、水丸、糊丸、濃縮丸、微丸等類型。
(1)蜜丸:藥材細粉以蜂蜜為粘合劑制成,是中醫臨床應用最廣泛的一種。丸重在0.5克以上(含0.5克)稱為大蜜丸,丸重在0.5克以下為小蜜丸。蜂蜜富于營養,并有潤肺止咳、潤腸通便的功能,同時還有質地柔潤、吸收緩慢、作用緩和的特點。滋補類藥物、小兒用藥、貴重及含易揮發性成分的藥物常制成蜜丸。多用于治療慢性病和虛弱性疾病,如六味地黃丸、人參鹿茸丸等。
(2)水蜜丸:藥材細粉以水和蜂蜜按適當比例混勻為粘合劑制成。水蜜丸的特點與蜜丸相似,作用緩慢、持久,但因用蜜較蜜丸少,故含水量低、易保存和服用。多用于補益類藥物,如補中益氣丸等。
(3)水丸:藥材細粉以水或醋、藥汁、黃酒等為粘合劑制成。因特殊需要,水丸還可包衣。泛制水丸體積小,表面致密光滑,便于吞服,不易吸潮。
(4)濃縮丸:全部藥材或部分藥材的煎液或提取液,與適宜的輔料或藥物細粉加適宜的粘合劑制成。根據粘合劑的不同,又分為濃縮蜜丸、濃縮水丸、濃縮水蜜丸。濃縮丸體積小,藥物有效成分含量高,易于服用,在體內溶化吸收比較緩慢。濃縮丸適用于慢性疾病等多種疾病。
(5)糊丸:藥材細粉以米糊或面糊為粘合劑制成。糊丸質地堅硬,在體內崩解慢,內服既可延長藥效,又能減少某些毒性成分的釋放或減緩刺激性成分對胃腸的刺激。刺激性較大或有毒藥物宜制成糊丸。
(6)蠟丸:藥材細粉以蜂蠟為粘合劑制成。蠟丸是中成藥的長效劑型之一,溶化極其緩慢,可延長藥效,防止藥物中毒或對胃起強烈的刺激作用。處方中含較多的劇毒或強刺激性藥物,或要求在腸道吸收的中成藥,都可制成蠟丸。為中成藥傳統劑型,品種已不常見。
(7)微丸:藥材細粉以水或酒泛丸,或以百草霜為衣,采用現代技術制成。微丸直徑小于2.5毫米,體積小,應用劑量小,服用方便,吸收平穩。微丸適宜于刺激性藥物,貴重或細料藥材多制備成微丸。
濃縮丸劑型不同劑型的六味地黃丸,其生產工藝也有所區別。傳統劑型如水丸、大蜜丸、小蜜丸的制備工藝比較簡單,只是將六味藥材粉碎成細粉,混勻,分別用水及水和蜂蜜作為黏合劑制成藥丸。六味地黃片、顆粒、膠囊的制備工藝是將一部分藥材粉碎成細粉;一部分用水煎煮,濃縮成膏;膏、粉混合而制為成藥。這些傳統的劑型多以藥材原粉入藥,從藥物代謝動力學的角度來看,吸收差,難以保證療效;服用量大,保質期短,不能滿足現代人們的用藥需求。
六味地黃丸的現代生產工藝中,軟膠囊的生產工藝有了很大的改變,除丹皮提取了揮發油外,其余的藥材均用乙醇提取,這與傳統水煎的方法有很大的差異。六味地黃湯近千年的臨床應用歷史也證明了其水溶性成分具有顯著的療效,醇提取究竟是不是合適的提取辦法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濃縮丸的生產工藝由三部分組成——浸膏、藥粉和科學提取的有效成份,這三個組成部分與傳統的水丸、水蜜丸工藝相比都有了質的飛躍。
浸膏:濃縮丸的工藝是把藥材減壓低溫煎煮后的湯汁濃縮成浸膏,做為粘合劑,這個過程就像是自己熬制湯藥一樣,各種藥材有效成份既被完全提取出來,又避免了高溫長時間煎煮,確保有效成份不流失。
藥粉:傳統大蜜丸、水丸、水蜜丸制作工藝使用是藥材粗粉,而現代濃縮丸生產工藝中率先使用超微粉碎技術,超微粉碎后的藥材與人體的胃液接觸面更大,有效成份更容易從藥材的細胞壁中溢出,發揮藥效。
科學提取的有效成份:現代研究已經證明,六味地黃丸中丹皮的主要有效成份是丹皮酚,它具有揮發性,如果進行煎煮或是直接藥粉入藥,在制造過程中可能就揮發掉了。因此,在濃縮丸生產工藝中先對丹皮酚單獨提取,到最后制丸時再加入。
對于其他含易揮發性有效成份、需要特殊處理的藥材,宛西制藥還采取了與國際接軌的CO2超臨界萃取技術和大孔樹脂吸附技術進行提取,最大限度地提純、保留有效成份。
綜合來說,濃縮丸工藝有以下的優點:
1、 去精取精,吸收好。據有關資料報道:除滴丸外,中藥丸劑中吸收率的排名是:
濃縮丸>水丸>小蜜丸>大蜜丸,也就是說,六味地黃濃縮丸的吸收率最好。只有充分吸收了中藥中的有效成分,中藥才會發揮應有的作用。
2、不含糖,更適合糖尿病患者服用。對于糖尿病患者和禁糖的患者,使用不含糖的藥品對他們來講更安全。傳統的大蜜丸、小蜜丸使用水和蜂蜜作為黏合劑,而六味地黃濃縮丸使用濃縮的浸膏作為黏合劑,不含糖,更適合糖尿病患者使用。
3、服用方便。濃縮丸每次服用8粒,每天服用3次,約1.5克,特別適合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傳統的大蜜丸每次服用9克,口感也特別差,而且口腔容易留下藥味;水丸、小蜜丸每次服用6克,抓在手里一大把,需要分幾次才能吃下去,不易為年輕人接受。
4、質量穩定。六味地黃濃縮丸經過各道工藝處理后,質量穩定,保質期較長,而傳統的蜜丸、小蜜丸劑型的保質期一般較短。
(1)蜜丸:藥材細粉以蜂蜜為粘合劑制成,是中醫臨床應用最廣泛的一種。丸重在0.5克以上(含0.5克)稱為大蜜丸,丸重在0.5克以下為小蜜丸。蜂蜜富于營養,并有潤肺止咳、潤腸通便的功能,同時還有質地柔潤、吸收緩慢、作用緩和的特點。滋補類藥物、小兒用藥、貴重及含易揮發性成分的藥物常制成蜜丸。多用于治療慢性病和虛弱性疾病,如六味地黃丸、人參鹿茸丸等。
(2)水蜜丸:藥材細粉以水和蜂蜜按適當比例混勻為粘合劑制成。水蜜丸的特點與蜜丸相似,作用緩慢、持久,但因用蜜較蜜丸少,故含水量低、易保存和服用。多用于補益類藥物,如補中益氣丸等。
(3)水丸:藥材細粉以水或醋、藥汁、黃酒等為粘合劑制成。因特殊需要,水丸還可包衣。泛制水丸體積小,表面致密光滑,便于吞服,不易吸潮。
(4)濃縮丸:全部藥材或部分藥材的煎液或提取液,與適宜的輔料或藥物細粉加適宜的粘合劑制成。根據粘合劑的不同,又分為濃縮蜜丸、濃縮水丸、濃縮水蜜丸。濃縮丸體積小,藥物有效成分含量高,易于服用,在體內溶化吸收比較緩慢。濃縮丸適用于慢性疾病等多種疾病。
(5)糊丸:藥材細粉以米糊或面糊為粘合劑制成。糊丸質地堅硬,在體內崩解慢,內服既可延長藥效,又能減少某些毒性成分的釋放或減緩刺激性成分對胃腸的刺激。刺激性較大或有毒藥物宜制成糊丸。
(6)蠟丸:藥材細粉以蜂蠟為粘合劑制成。蠟丸是中成藥的長效劑型之一,溶化極其緩慢,可延長藥效,防止藥物中毒或對胃起強烈的刺激作用。處方中含較多的劇毒或強刺激性藥物,或要求在腸道吸收的中成藥,都可制成蠟丸。為中成藥傳統劑型,品種已不常見。
(7)微丸:藥材細粉以水或酒泛丸,或以百草霜為衣,采用現代技術制成。微丸直徑小于2.5毫米,體積小,應用劑量小,服用方便,吸收平穩。微丸適宜于刺激性藥物,貴重或細料藥材多制備成微丸。
濃縮丸劑型不同劑型的六味地黃丸,其生產工藝也有所區別。傳統劑型如水丸、大蜜丸、小蜜丸的制備工藝比較簡單,只是將六味藥材粉碎成細粉,混勻,分別用水及水和蜂蜜作為黏合劑制成藥丸。六味地黃片、顆粒、膠囊的制備工藝是將一部分藥材粉碎成細粉;一部分用水煎煮,濃縮成膏;膏、粉混合而制為成藥。這些傳統的劑型多以藥材原粉入藥,從藥物代謝動力學的角度來看,吸收差,難以保證療效;服用量大,保質期短,不能滿足現代人們的用藥需求。
六味地黃丸的現代生產工藝中,軟膠囊的生產工藝有了很大的改變,除丹皮提取了揮發油外,其余的藥材均用乙醇提取,這與傳統水煎的方法有很大的差異。六味地黃湯近千年的臨床應用歷史也證明了其水溶性成分具有顯著的療效,醇提取究竟是不是合適的提取辦法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濃縮丸的生產工藝由三部分組成——浸膏、藥粉和科學提取的有效成份,這三個組成部分與傳統的水丸、水蜜丸工藝相比都有了質的飛躍。
浸膏:濃縮丸的工藝是把藥材減壓低溫煎煮后的湯汁濃縮成浸膏,做為粘合劑,這個過程就像是自己熬制湯藥一樣,各種藥材有效成份既被完全提取出來,又避免了高溫長時間煎煮,確保有效成份不流失。
藥粉:傳統大蜜丸、水丸、水蜜丸制作工藝使用是藥材粗粉,而現代濃縮丸生產工藝中率先使用超微粉碎技術,超微粉碎后的藥材與人體的胃液接觸面更大,有效成份更容易從藥材的細胞壁中溢出,發揮藥效。
科學提取的有效成份:現代研究已經證明,六味地黃丸中丹皮的主要有效成份是丹皮酚,它具有揮發性,如果進行煎煮或是直接藥粉入藥,在制造過程中可能就揮發掉了。因此,在濃縮丸生產工藝中先對丹皮酚單獨提取,到最后制丸時再加入。
對于其他含易揮發性有效成份、需要特殊處理的藥材,宛西制藥還采取了與國際接軌的CO2超臨界萃取技術和大孔樹脂吸附技術進行提取,最大限度地提純、保留有效成份。
綜合來說,濃縮丸工藝有以下的優點:
1、 去精取精,吸收好。據有關資料報道:除滴丸外,中藥丸劑中吸收率的排名是:
濃縮丸>水丸>小蜜丸>大蜜丸,也就是說,六味地黃濃縮丸的吸收率最好。只有充分吸收了中藥中的有效成分,中藥才會發揮應有的作用。
2、不含糖,更適合糖尿病患者服用。對于糖尿病患者和禁糖的患者,使用不含糖的藥品對他們來講更安全。傳統的大蜜丸、小蜜丸使用水和蜂蜜作為黏合劑,而六味地黃濃縮丸使用濃縮的浸膏作為黏合劑,不含糖,更適合糖尿病患者使用。
3、服用方便。濃縮丸每次服用8粒,每天服用3次,約1.5克,特別適合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傳統的大蜜丸每次服用9克,口感也特別差,而且口腔容易留下藥味;水丸、小蜜丸每次服用6克,抓在手里一大把,需要分幾次才能吃下去,不易為年輕人接受。
4、質量穩定。六味地黃濃縮丸經過各道工藝處理后,質量穩定,保質期較長,而傳統的蜜丸、小蜜丸劑型的保質期一般較短。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