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遲拉米夫定膠囊耐藥幾種措施的探討
2017-04-14
來源:網絡
1
鄭丹,楊梅,王偉東,騰巖;HBV對拉米夫定耐藥1例[J];黑龍江醫藥科學;2001年06期
2
侯金林,孫劍;乙型肝炎病毒拉米夫定耐藥的臨床監測[J];中華傳染病雜志;2003年01期
3
成軍,李莉;抗乙型肝炎病毒聯合治療方案的研究進展[J];中華傳染病雜志;2003年02期
4
陳皋;乙型肝炎病毒亞型與拉米夫定的耐藥[J];實用肝臟病雜志;2003年03期
5
張繼明,尹有寬,盧清,張清波,鄔祥惠,翁心華;拉米夫定耐藥HBV毒株的RT區序列分析[J];肝臟;2003年02期
6
梁秀玲,高棟,李月波,辛廣芹,賈德興;拉米夫定治療慢性乙型肝炎45例長期療效觀察[J];現代醫藥衛生;2003年10期
7
王守兵;劉星;;國產阿德福韋酯治療拉米夫定耐藥HBeAg陽性的慢性乙型肝炎12例療效觀察[J];肝臟;2007年05期
8
于春虎;馬紅星;張魁靈;孫翠蘭;田義江;;拉米夫定初始劑量加倍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臨床研究[J];中國社區 醫師 (醫學專業);2010年18期
9
劉麗萍,張玲霞;拉米夫定治療乙型肝炎的抗病毒療效和耐藥性[J];中國新藥雜志;2003年06期
10
宋家武,張國,林建國,唐望先,林菊生;一種新的拉米夫定及干擾素聯合療法抗乙型肝炎病毒的臨床研究[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4年10期
1
文東;張艷君;;阿德福韋酯聯合云芝菌膠囊治療拉米夫定耐藥患者的近期療效觀察[A];中華中醫藥學會第十三屆內科肝膽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2
張德忠;;拉米夫定耐藥患者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的nt2020和nt2167的檢測和分析[A];2004年浙江省傳染病、肝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3
趙召霞;許怡;侯軍良;劉玉珍;戴二黑;;拉米夫定耐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P區基因突變模式與臨床特征[A];中華醫學會第九次全國檢驗醫學學術會議暨中國醫院協會臨床檢驗管理專業委員會第六屆全國臨床檢驗實驗室管理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4
羅勇生;;拉米夫定單獨和聯合苦參素治療慢性乙型肝炎60例[A];第十三次全國中西醫結合肝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5
袁春蓓;;拉米夫定聯合復方甘草甜素治療病毒性肝炎療效觀察[A];第五屆全國肝臟 疾病 臨床暨中華肝臟病雜志成立十周年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6
楊丹紅;謝世峰;王英民;趙年豐;李敏偉;;拉米夫定聯合阿德福韋酯治療 乙肝 肝硬化的臨床療效觀察[A];傳染病診治高峰論壇暨2007年浙江省感染病學、肝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7年
7
徐春軍;林凌云;劉敏;;拉米夫定聯合益氣涼血解霉中藥治療慢性乙型肝炎[A];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第十五次全國消化系統疾病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8
呂丹;安平;曹艷雪;卞麗;尹波;;阿德福韋酯治療拉米夫定耐藥變異的慢性乙型肝炎療效觀察[A];第五屆全國肝臟疾病臨床暨中華肝臟病雜志成立十周年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9
徐晶;潘紅英;諶翠容;金潔;朱月季;孫振江;俞立飛;盧德榮;;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韋酯不同時機聯合治療慢性乙型肝炎48周的療效評估[A];2011年浙江省醫學會醫學病毒學分會、醫學微生物與免疫學分會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年
10
姚光弼;周霞秋;徐道振;王寶恩;任紅;蔣崢嶸;劉佳;徐東;Laurie MacDonald;;恩替卡韋在成年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臨床試驗(056)-拉米夫定失效病人的研究[A];中華醫學會第十二次全國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5年
1
周運珠;乙肝 用藥 常見四誤區[N]; 健康 時報;2006年
2
宋欣榮;替比夫定治療慢性乙肝療效卓越[N];科技日報;2008年
3
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楊鋒;抗肝炎病毒藥療效發揮有章法[N];醫藥經濟報;2010年
4
本報特約撰稿人 蔡德山;抗乙肝用藥氣勢逼人[N];醫藥經濟報;2009年
5
本報記者 魏平;妊娠抗病毒:拉米夫定受肯定[N];醫藥經濟報;2011年
6
楊旭;抗乙肝病毒藥怎么用[N];健康報;2007年
7
傅俊英;中藥可抑制拉米夫定誘發的乙肝病毒變異[N];中國醫藥報;2009年
8
邯鄲市傳染病醫院 李強;科學抗病毒 預防乙肝耐藥[N];大眾衛生報;2009年
9
劉士敬;乙肝患者“十忌”(下)[N];家庭 醫生 報;2007年
10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瑞金醫院 陸志檬教授;共抗乙肝的“123”原則[N];健康時報;2009年
1
孫劍;拉米夫定耐藥患者的臨床特點及耐藥毒株的分子病毒學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2003年
2
王曉燕;新型核苷類化合物β-L-D4A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的實驗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3
馬衛國;拉米夫定聯合中藥治療慢性乙型肝炎臨床研究[D];北京中醫藥大學;2007年
4
焦作義;單用拉米夫定或聯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預防肝移植術后乙肝病毒再感染的臨床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5
石小楓;1.肝再生增強因子對外原性抗原引起機體免疫應答影響的初步研究 2.病毒性肝炎肝衰竭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3.聚乙二醇化干擾素α-2a治療HBeAg陽性的慢性乙型肝炎及其應用于拉米夫定耐藥的初步臨床觀察[D];重慶醫科大學;2006年
6
劉霖;核苷類似物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準種演變與臨床關系的研究[D];第三軍醫大學;2007年
7
趙攀;核苷(酸)類似物抗HBV感染的臨床研究以及病毒耐藥突變對其免疫原性的影響[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2012年
8
張洪;新型多酸化合物Cs_2K_4Na[SiW_9Nb_3O_(40)]·H_2O抗乙型肝炎病毒的體內外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9
陳輝;胞嘧啶脫氨酶APOBEC3G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實驗研究[D];武漢大學;2011年
10
賴威;HBV相關肝病肝移植受體術后外周免疫細胞及骨髓造血干祖細胞HBV存在狀態檢測及臨床意義分析[D];四川大學;2007年
1
楊春;拉米夫定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臨床觀察及病理學研究[D];重慶醫科大學;2002年
2
祝美琴;拉米夫定阻斷乙肝病毒母嬰傳播的療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統評價[D];廣西醫科大學;2010年
3
甄秀梅;阿德福韋酯聯合拉米夫定治療拉米夫定耐藥慢乙肝隨機對照試驗的Meta分析[D];廣西醫科大學;2010年
4
劉振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拉米夫定前后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CD4~+CD25~+調節性T細胞及細胞因子的變化[D];河北醫科大學;2010年
5
李春明;HBV YMDD拉米夫定耐藥變異的檢測及臨床治療相關因素的分析[D];新疆醫科大學;2003年
6
張巖;拉米夫定治療期間患者體內HBV DNA聚合酶基因變異的研究[D];第四軍醫大學;2002年
7
戚敬虎;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韋酯治療HBV相關失代償期肝硬化的臨床隨訪研究[D];重慶醫科大學;2011年
8
胡章勇;拉米夫定治療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細胞免疫應答的影響[D];第一軍醫大學;2001年
9
蘇海濱;拉米夫定與單磷酸阿糖腺苷聯合應用抗HBV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進修學院;2002年
10
盧璐;拉米夫定和干擾素-γ、 腫瘤 壞死因子-α序貫處理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D];復旦大學;2010年
鄭丹,楊梅,王偉東,騰巖;HBV對拉米夫定耐藥1例[J];黑龍江醫藥科學;2001年06期
2
侯金林,孫劍;乙型肝炎病毒拉米夫定耐藥的臨床監測[J];中華傳染病雜志;2003年01期
3
成軍,李莉;抗乙型肝炎病毒聯合治療方案的研究進展[J];中華傳染病雜志;2003年02期
4
陳皋;乙型肝炎病毒亞型與拉米夫定的耐藥[J];實用肝臟病雜志;2003年03期
5
張繼明,尹有寬,盧清,張清波,鄔祥惠,翁心華;拉米夫定耐藥HBV毒株的RT區序列分析[J];肝臟;2003年02期
6
梁秀玲,高棟,李月波,辛廣芹,賈德興;拉米夫定治療慢性乙型肝炎45例長期療效觀察[J];現代醫藥衛生;2003年10期
7
王守兵;劉星;;國產阿德福韋酯治療拉米夫定耐藥HBeAg陽性的慢性乙型肝炎12例療效觀察[J];肝臟;2007年05期
8
于春虎;馬紅星;張魁靈;孫翠蘭;田義江;;拉米夫定初始劑量加倍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臨床研究[J];中國社區 醫師 (醫學專業);2010年18期
9
劉麗萍,張玲霞;拉米夫定治療乙型肝炎的抗病毒療效和耐藥性[J];中國新藥雜志;2003年06期
10
宋家武,張國,林建國,唐望先,林菊生;一種新的拉米夫定及干擾素聯合療法抗乙型肝炎病毒的臨床研究[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4年10期
1
文東;張艷君;;阿德福韋酯聯合云芝菌膠囊治療拉米夫定耐藥患者的近期療效觀察[A];中華中醫藥學會第十三屆內科肝膽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2
張德忠;;拉米夫定耐藥患者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的nt2020和nt2167的檢測和分析[A];2004年浙江省傳染病、肝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3
趙召霞;許怡;侯軍良;劉玉珍;戴二黑;;拉米夫定耐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P區基因突變模式與臨床特征[A];中華醫學會第九次全國檢驗醫學學術會議暨中國醫院協會臨床檢驗管理專業委員會第六屆全國臨床檢驗實驗室管理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4
羅勇生;;拉米夫定單獨和聯合苦參素治療慢性乙型肝炎60例[A];第十三次全國中西醫結合肝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5
袁春蓓;;拉米夫定聯合復方甘草甜素治療病毒性肝炎療效觀察[A];第五屆全國肝臟 疾病 臨床暨中華肝臟病雜志成立十周年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6
楊丹紅;謝世峰;王英民;趙年豐;李敏偉;;拉米夫定聯合阿德福韋酯治療 乙肝 肝硬化的臨床療效觀察[A];傳染病診治高峰論壇暨2007年浙江省感染病學、肝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7年
7
徐春軍;林凌云;劉敏;;拉米夫定聯合益氣涼血解霉中藥治療慢性乙型肝炎[A];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第十五次全國消化系統疾病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8
呂丹;安平;曹艷雪;卞麗;尹波;;阿德福韋酯治療拉米夫定耐藥變異的慢性乙型肝炎療效觀察[A];第五屆全國肝臟疾病臨床暨中華肝臟病雜志成立十周年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9
徐晶;潘紅英;諶翠容;金潔;朱月季;孫振江;俞立飛;盧德榮;;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韋酯不同時機聯合治療慢性乙型肝炎48周的療效評估[A];2011年浙江省醫學會醫學病毒學分會、醫學微生物與免疫學分會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年
10
姚光弼;周霞秋;徐道振;王寶恩;任紅;蔣崢嶸;劉佳;徐東;Laurie MacDonald;;恩替卡韋在成年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臨床試驗(056)-拉米夫定失效病人的研究[A];中華醫學會第十二次全國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5年
1
周運珠;乙肝 用藥 常見四誤區[N]; 健康 時報;2006年
2
宋欣榮;替比夫定治療慢性乙肝療效卓越[N];科技日報;2008年
3
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楊鋒;抗肝炎病毒藥療效發揮有章法[N];醫藥經濟報;2010年
4
本報特約撰稿人 蔡德山;抗乙肝用藥氣勢逼人[N];醫藥經濟報;2009年
5
本報記者 魏平;妊娠抗病毒:拉米夫定受肯定[N];醫藥經濟報;2011年
6
楊旭;抗乙肝病毒藥怎么用[N];健康報;2007年
7
傅俊英;中藥可抑制拉米夫定誘發的乙肝病毒變異[N];中國醫藥報;2009年
8
邯鄲市傳染病醫院 李強;科學抗病毒 預防乙肝耐藥[N];大眾衛生報;2009年
9
劉士敬;乙肝患者“十忌”(下)[N];家庭 醫生 報;2007年
10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瑞金醫院 陸志檬教授;共抗乙肝的“123”原則[N];健康時報;2009年
1
孫劍;拉米夫定耐藥患者的臨床特點及耐藥毒株的分子病毒學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2003年
2
王曉燕;新型核苷類化合物β-L-D4A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的實驗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3
馬衛國;拉米夫定聯合中藥治療慢性乙型肝炎臨床研究[D];北京中醫藥大學;2007年
4
焦作義;單用拉米夫定或聯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預防肝移植術后乙肝病毒再感染的臨床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5
石小楓;1.肝再生增強因子對外原性抗原引起機體免疫應答影響的初步研究 2.病毒性肝炎肝衰竭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3.聚乙二醇化干擾素α-2a治療HBeAg陽性的慢性乙型肝炎及其應用于拉米夫定耐藥的初步臨床觀察[D];重慶醫科大學;2006年
6
劉霖;核苷類似物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準種演變與臨床關系的研究[D];第三軍醫大學;2007年
7
趙攀;核苷(酸)類似物抗HBV感染的臨床研究以及病毒耐藥突變對其免疫原性的影響[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2012年
8
張洪;新型多酸化合物Cs_2K_4Na[SiW_9Nb_3O_(40)]·H_2O抗乙型肝炎病毒的體內外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9
陳輝;胞嘧啶脫氨酶APOBEC3G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實驗研究[D];武漢大學;2011年
10
賴威;HBV相關肝病肝移植受體術后外周免疫細胞及骨髓造血干祖細胞HBV存在狀態檢測及臨床意義分析[D];四川大學;2007年
1
楊春;拉米夫定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臨床觀察及病理學研究[D];重慶醫科大學;2002年
2
祝美琴;拉米夫定阻斷乙肝病毒母嬰傳播的療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統評價[D];廣西醫科大學;2010年
3
甄秀梅;阿德福韋酯聯合拉米夫定治療拉米夫定耐藥慢乙肝隨機對照試驗的Meta分析[D];廣西醫科大學;2010年
4
劉振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拉米夫定前后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CD4~+CD25~+調節性T細胞及細胞因子的變化[D];河北醫科大學;2010年
5
李春明;HBV YMDD拉米夫定耐藥變異的檢測及臨床治療相關因素的分析[D];新疆醫科大學;2003年
6
張巖;拉米夫定治療期間患者體內HBV DNA聚合酶基因變異的研究[D];第四軍醫大學;2002年
7
戚敬虎;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韋酯治療HBV相關失代償期肝硬化的臨床隨訪研究[D];重慶醫科大學;2011年
8
胡章勇;拉米夫定治療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細胞免疫應答的影響[D];第一軍醫大學;2001年
9
蘇海濱;拉米夫定與單磷酸阿糖腺苷聯合應用抗HBV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進修學院;2002年
10
盧璐;拉米夫定和干擾素-γ、 腫瘤 壞死因子-α序貫處理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D];復旦大學;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