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神經病變——生命中不可忍受之“痛”
“糖尿病神經病變”這個詞對于糖友來說并不陌生,但是對于這類并發癥究竟意味著什么,以及如何預防它的發生,或許并沒有太多實際的認識。
首先,我們聽聽神經元自己怎么說吧:
圖源:網絡
沒錯!現有的關于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研究已經證實,與糖尿病神經病變有關的危險因素就是這些:
空腹血糖變異系數和糖化血紅蛋白(HbA1c);
腹部肥胖和高甘油三酯;
抽煙、喝酒等不良嗜好。
糖尿病神經病變有哪些臨床表現?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周圍神經分為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以“感覺神經”受累最為常見,患者常常表現為雙側肢端麻木感、針刺感、蟻行感、燒灼感;有的患者表現為感覺減退,四肢好像戴上了手套、襪套,對冷、熱、觸、扎等刺激不敏感,甚至發生心梗時也感覺不到疼痛(“無痛性心梗”),極易被漏診而延誤救治;還有的表現為感覺過敏,甚至連被子的壓力都會讓患者感覺疼痛難忍。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往往具有雙側對稱、下肢比上肢重、遠端比近端重、夜間比白天重的特點。
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
自主神經,又叫“植物神經”,主要負責調節心臟、呼吸、胃腸道、泌尿生殖系統以及汗腺的分泌,當自主神經受損時,患者可出現以下癥狀:
心血管癥狀:患者主要表現為靜息狀態下心動過速,并且心率相對固定,不隨運動而變化。
體位性低血壓:是指患者由平臥位變為站立位時,收縮壓下降超過20mmHg,舒張壓下降超過10mmHg,這是患者自主神經受損最常見的臨床表現,常常發生在起床或蹲廁起身時,由于血壓突然下降,患者會出現頭暈、黑矇等腦供血不足的癥狀,嚴重者甚至會出現暈厥及摔傷。
胃腸道癥狀:由于自主神經受累導致胃排空延遲,患者會出現惡心、腹脹、早飽等癥狀,我們稱之為“糖尿病性胃輕癱”。也有的患者表現為腹瀉、便秘,或腹瀉與便秘交替。
出汗異常:患者吃飯或喝水時頭面部或上半身大量出汗,而下半身不出汗,尤其是足部無汗,故常導致足部皮膚干裂及潰瘍發生。
泌尿系統癥狀:患者主要表現為排尿無力、尿不盡及尿潴留,少數人可出現尿失禁,臨床稱之為“神經源性膀胱”。
性功能異常:主要表現為男性性欲減退、勃起功能障礙。
無癥狀性低血糖:一般情況下,當患者發生低血糖時,都會出現心慌、手抖、出冷汗、頭暈、眼花、饑餓等交感神經興奮癥狀,提醒患者及時補充糖分,但當患者自主神經病變累及交感神經時,不會出現這些低血糖的預警信號,患者往往在不知不覺中陷入嚴重的低血糖昏迷。
糖尿病神經病變如何正確治療?
圖源:網絡
過去,糖尿病神經病變由于成因復雜,治療手段相對有限,約40%患者未能得到有效診治,近年來,隨著對該病認識的加深,新技術、新藥物的出現,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治療有了多種新手段:
基礎治療
穩定血糖
高血糖的內環境是神經病變的始作俑者,因此養成定期監測血糖的習慣很關鍵,更進一步的要求是保持血糖的穩定,研究已證實,空腹血糖變異以及糖化血紅蛋白與糖尿病并發癥有密切關系,糖友首先需要將血糖盡量控制在正常范圍,糖化血紅蛋白是反映過去2~3個月的血糖水平,每年至少檢測2次,病程較長的最好3~4個月檢查一次,以便充分了解自身的血糖控制水平。
減體重降血脂
肥胖與糖尿病神經病變息息相關,飲食控制及適當運動都是減體重降血脂有效的手段。研究提示,體重減輕5%~10%便可大大降低神經病變的發生率,對于已經出現足部神經痛的患者來說,體重減輕還可減少對足底的壓力;此外,患者至少每年檢查一次血脂,對于血脂已高,正在服用降脂藥的患者,還需要增加檢查次數,并注意肝腎功能的情況。
戒煙限酒
吸煙不僅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也是神經病變的危險因素之一,對經常吸煙的患者,可以從每月減少幾天吸煙日開始,在醫生指導下逐步戒煙;酒精可影響血糖水平,還會升高甘油三酯水平,因此不推薦糖友飲酒,飲酒需計算酒精量,女性一天飲酒的酒精量不超過15克,男性不超過25克(15克酒精相當于啤酒450ml,葡萄酒150 ml或白酒50 ml)。
藥物治療
抗氧化應激治療:能再生體內抗氧化物質、 清除自由基和減弱氧化應激反應,有效調節神經生長因子水平,同時能刺激神經纖維再生,抑制患者神經功能進一步退化。
改善患者微循環:擴張外周血管,有效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環,從而提高神經細胞的血氧供應。
神經營養治療:能有效調節延遲的神經突觸傳遞和神經遞質減少,有利于神經傳導功能,代表藥物為甲鈷胺,甲鈷胺被認為是一種治療周圍神經系統疾病安全有效的藥物,主要存在于血液和其他體液中,屬于內源性輔酶B12的甲基化活性制劑,可以不經過肝臟代謝,也不需要進行生物轉化,可直接發揮活性作用。肝功能損傷患者可優先選用。
本品為分散片,可直接口服、吞服,或將本品投入適量溫水中,振搖分散后立即服用。通常成年人一次1片(0.5mg),一日3次。可根據年齡、癥狀酌情增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