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查糖尿病神經病變,就看這5點!
在人體神經系統的每個細胞軸突上都包裹有一層叫做髓鞘的物質,它的存在是為了確保神經傳導的順利。然而糖尿病人體內的高血糖環境以及血糖波動會損傷髓鞘,影響神經傳導,這就是常說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目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病率在30%~ 40%左右,致殘、致死率高,大部分截肢的糖尿病人都是在神經病變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如何能在病情惡化前及早察覺神經病變,糖友又該怎樣預防呢?
神經病變早發現 就看這5點
圖源:網絡
當周圍神經病變時,肢體的感覺、運動以及營養運輸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糖友們可以據此來發現病情。
“麻”
圖源:圖蟲創意
這個“麻”分為兩方面。
一方面是手腳發麻。比如有些糖友總有蟲子在腳上、身上爬的的感覺,仔細一檢查卻發現什么都沒有;過一會兒這種感覺又來了……這種情況通常是周圍神經病變早期的典型癥狀。
另一方面是感覺麻木。明明光著手、光著腳,卻有一種戴著手套、穿著襪子一樣的觸覺,溫度感減退,對冷、熱不太敏感,有時甚至受了傷也不會覺得痛。
一般來說,糖尿病神經病變從遠肢端開始逐漸向上發展,所以腳通常會最先產生癥狀,左右兩邊還具有對稱性。
有針扎感
“躺在被窩里快要睡著的時候,就突然感覺好像有人在用針扎我的腳,一下接一下的,整個晚上都睡不好……”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也會引起疼痛,概率在10%~20%左右,像這種針扎般的疼痛,以及電擊樣、撕裂樣、火烤樣的疼痛都有可能發生。
動作笨拙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會影響神經對肢體活動的控制,發病的糖友動作相比以前可能比較笨拙,抬東西費力、起身困難,以前隨便一擰就能打開的瓶蓋現在開起來可能也很吃力。
圖源:網絡
汗如雨下
現在天氣明明不熱,但糖友手心、腳心還很容易出汗,吃個飯、上廁所等隨便一動就汗如雨下,除了汗腺特別發達之外,更可能的原因就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導致交感神經受損。
肌肉萎縮
圖源:圖蟲創意
日常預防 3件事要做好
預防糖尿病神經病變,首先要控制血糖,將血糖降到理想的范圍內,并避免其產生過大波動。此外,在日常生活中糖友們還要做好下面這幾件事。
勤檢查
目前醫院用來篩查神經病變的方法有振動覺、壓力覺、溫度覺、刺痛覺、踝反射等。一些比較大的醫院也會采用肌電圖等設備直接觀察神經狀況,不過這種檢查雖然快速、準確,但因需要用到針電極及電刺激技術,可能會對檢查者造成一定的痛感和損傷。
一般來說,糖友優先選擇踝反射、振動覺和溫度覺測試篩查即可。對于尚未出現麻木、針扎痛等表現的糖友來說,1年檢查一次就行了。
? 維生素B1
維生素B1是參與糖、脂肪、蛋白質代謝的重要輔助酶,是臨床上常用的營養神經藥物。適當補充有助于促進糖分代謝,預防神經炎、腳氣病、消化不良等疾病。
谷物皮、豆類、堅果類、蛋類、瘦肉、動物內臟、芹菜、萵苣等食物中都存在有豐富的維生素B1。
? 維生素B12
維生素B12是維持神經系統健康不可缺少的維生素,它參與神經組織中一種脂蛋白的形成,具有營養及修復神經的作用,此外,它還能促進紅細胞發育和成熟,預防惡性貧血。
維生素B12一般只存在于動物性食物中,像牛肉、豬肉、雞肉、魚肉、蛋奶等都是它的來源。
圖源:網絡
多活動
規律且適度的鍛煉不僅有利于血糖的控制,還能充分活動四肢,鍛煉神經的調節能力,像太極拳、八段錦等都有不錯的活動筋骨、強身健體功效。
其中,八段錦可以改善神經調節功能,加強血液循環,對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都很有好處,經常做一做,可疏通經脈、補氣活血、調理脾胃、健腎養神,非常適合糖尿病人。

圖源:網絡
小開提醒
當出現四肢麻木脹痛時,患者尤其是老年人有必要及時檢查血糖情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神經營養治療。代表藥物為甲鈷胺,能有效調節延遲的神經突觸傳遞和神經遞質減少,有利于神經傳導功能。
甲鈷胺被認為是一種治療周圍神經系統疾病安全有效的藥物,主要存在于血液和其他體液中,屬于內源性輔酶B12的甲基化活性制劑,可以不經過肝臟代謝,也不需要進行生物轉化,可直接發揮活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