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黃丸治陽痿,其他病癥需慎用
2017-04-16
來源:網絡
這個想法源于一次坐公交,急剎車后,有位小伙子被旁邊的大姐使出了肘擊,他疼得馬上捂住了腰,說:“注意點!萬一我 腎虛 了可怎么辦?”
那時,正是 補腎 廣告滿天飛的年代,很多人感覺不吃點補腎藥就會少個腎似的。
直到現在,“腎”在大家心里的象征意義也大于實際意義,例如我們常說的“腎機”(價格昂貴的手機,通常指蘋果手機),它并不能當腎用。
但“腎虛”目前仍是中國男人最害怕的詞之一,無論是尿頻、尿急,還是渾身乏力,都會覺得自己“腎虛”了。
總結起來,多數人對“腎虛”存在這幾個誤區:
誤區一:性功能下降=腎虛。中醫 腎病 科的大夫們,估計是對這點感受最深的。很多本應該去男科的病人,都覺得自己是“腎虛”,到了腎病專科看。
北京中醫藥大學一項針對700多名ED(男性勃起功能障礙,老百姓俗稱“陽痿”)患者的調查顯示,只有32.9%的人是因腎虛引起的。如果隨意在街邊成人用品店購買壯陽藥,會加劇病情的發展。
誤區二:出汗多、尿頻=腎虛。很多人一遇到出汗多、頻繁如廁、腰膝酸軟、性欲下降,甚至其他無關癥狀,就覺得是腎虛。
實際上,中醫講的腎虛包括上述在內的很多種癥狀,但并不是只要出現這些癥狀就是腎虛。判斷是否是腎虛,中醫需要經過望聞問切,全面分析。
拿出汗來說,腎虛、胃氣虛弱、濕熱不清、寒邪入內等都可能是病因。而且,除腎虛之外,可能還有更嚴重的其他癥狀,如果只關注腎虛,忽略其他癥狀,很可能耽誤治療。
誤區三:腎虛=腎出了問題。很多病人一聽說是腎虛,就如臨大敵,以為自己得了大病,性能力肯定也是不行了。其實這種擔心是沒有必要的。
中醫的腎虛與西醫的腎病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腎虛并不等于腎病,也不等于ED。它幾乎是每個人必然會經歷的階段,是人衰老過程中一個必然現象。
誤區四:腎虛=吃哪種補腎藥都行。中醫強調因人而異,腎虛又主要分為腎陽虛、腎陰虛,分型不同,治療的原則也不同。
市場上的產品多數是針對腎陽虛的,對于腎陰虛的人來講,吃了不僅沒有作用,還會出現副作用,甚至加重病情。即便是經典的 六味地黃丸 ,也不是對所有人都適用。
那么,中醫里的“腎”和“腎虛”到底是什么?
在中醫中,腎虛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是個功能單位,并不是西醫所對應的那個叫“腎”的臟器。
它主要指腎臟精氣陰陽不足,幾乎涵蓋了西醫學中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泌尿系統、運動骨骼系統、呼吸系統等多個系統。如果僅憑一兩個相符癥狀就瞎補腎,是不科學的。
還有人認為“腎虛”只是男人的事,其實,女性也可能“腎虛”,尤其是更年期女性。
這些女性多在44~54歲之間,卵巢功能衰退,常有月經量過多、頭暈耳鳴、腰膝酸軟、潮熱、出汗等癥狀。
中醫認為,這多與腎中精氣逐漸衰減有關。而根據中醫理論,肝藏血,腎藏精,精血互化,月經量多又可導致肝腎精血虧損。
所以,中醫調補更年期月經量過多,常需從調補肝腎入手。
此外, 鼻炎 、便秘等有時也與腎氣不足有關。如果想用中醫方法治療,建議到正規醫院找中醫大夫看看。
大家熟知的“補腎藥”六味地黃丸也不能亂用。
六味地黃丸始出于宋代醫學家錢乙的《小兒藥證直訣》,最初用于小兒發育遲緩,現在主要用于治療腎陰虛,可以認為它是“壯陰藥”,但絕非“壯陽藥”。
腎虛者大多都有腰背酸痛、四肢乏力的表現。其中,腎陰虛的人舌質偏紅,手心腳心容易發熱,兩顴午后會發紅、陣陣潮熱,有這些癥狀的人可遵醫囑服六味地黃丸。
而腎陽虛的人舌質偏淡、怕冷,臉色發白、手腳偏沉、容易乏力、小便清長,有些腎陽不足的男性還會出現勃起功能障礙、早泄、滑精等性功能問題,這些人不適合服用六味地黃丸,但可以在 醫生 指導下服 金匱腎氣丸 。
除了腎陽虛者,經常拉肚子的人、正在感冒的人等也應慎用六味地黃丸。即便是腎陰虛者,一般建議遵醫囑服一個月后停一周,或吃一周中間停一兩天,讓身體適度休養。
一是房事有節制。應以房事后的生理、心理感覺舒適、愉悅為依據,如果房事后第二天出現疲勞,不愿起床、頭暈等感覺,就應減少次數。
二是飲食調理。平常可適當多吃黑色食物,如黑芝麻、黑米、黑豆、黑木耳等,核桃、板栗、枸杞也不錯。
三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態。腎主“志”,保持良好的心態,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避免大喜大悲,少動氣也有助護腎。
最后,想教給大家幾個護腎的鍛煉按摩方法。
1.提氣法。古代稱為拔根提氣,即深吸氣,同時雙手握拳,隨著握拳開始提腳跟,呼氣時腳跟開始落地,兩拳同時放松,恢復原狀。
足跟循行于足少陰腎經,因此拔根提氣有非常好的強腎固精作用,適合出現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盜汗、早泄、尿頻等腎虛癥狀者練習。
2.護腎按摩操。同時按摩關元穴(位于臍下三寸)和命門穴(位于后腰與肚臍眼相對的位置)以及兩旁的腎俞穴(位于命門穴兩旁1.5寸)。按摩前先將雙手搓熱,左手在前,右手在后,順時針和逆時針搓揉至發熱為止。
3.揉搓腳底。搓揉位于腳底的涌泉穴,雙手左右交叉搓揉至發熱為止,一般每次120下,也有助于護腎,此動作最好在早晚進行。
那時,正是 補腎 廣告滿天飛的年代,很多人感覺不吃點補腎藥就會少個腎似的。
直到現在,“腎”在大家心里的象征意義也大于實際意義,例如我們常說的“腎機”(價格昂貴的手機,通常指蘋果手機),它并不能當腎用。
但“腎虛”目前仍是中國男人最害怕的詞之一,無論是尿頻、尿急,還是渾身乏力,都會覺得自己“腎虛”了。
總結起來,多數人對“腎虛”存在這幾個誤區:
誤區一:性功能下降=腎虛。中醫 腎病 科的大夫們,估計是對這點感受最深的。很多本應該去男科的病人,都覺得自己是“腎虛”,到了腎病專科看。
北京中醫藥大學一項針對700多名ED(男性勃起功能障礙,老百姓俗稱“陽痿”)患者的調查顯示,只有32.9%的人是因腎虛引起的。如果隨意在街邊成人用品店購買壯陽藥,會加劇病情的發展。
誤區二:出汗多、尿頻=腎虛。很多人一遇到出汗多、頻繁如廁、腰膝酸軟、性欲下降,甚至其他無關癥狀,就覺得是腎虛。
實際上,中醫講的腎虛包括上述在內的很多種癥狀,但并不是只要出現這些癥狀就是腎虛。判斷是否是腎虛,中醫需要經過望聞問切,全面分析。
拿出汗來說,腎虛、胃氣虛弱、濕熱不清、寒邪入內等都可能是病因。而且,除腎虛之外,可能還有更嚴重的其他癥狀,如果只關注腎虛,忽略其他癥狀,很可能耽誤治療。
誤區三:腎虛=腎出了問題。很多病人一聽說是腎虛,就如臨大敵,以為自己得了大病,性能力肯定也是不行了。其實這種擔心是沒有必要的。
中醫的腎虛與西醫的腎病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腎虛并不等于腎病,也不等于ED。它幾乎是每個人必然會經歷的階段,是人衰老過程中一個必然現象。
誤區四:腎虛=吃哪種補腎藥都行。中醫強調因人而異,腎虛又主要分為腎陽虛、腎陰虛,分型不同,治療的原則也不同。
市場上的產品多數是針對腎陽虛的,對于腎陰虛的人來講,吃了不僅沒有作用,還會出現副作用,甚至加重病情。即便是經典的 六味地黃丸 ,也不是對所有人都適用。
那么,中醫里的“腎”和“腎虛”到底是什么?
在中醫中,腎虛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是個功能單位,并不是西醫所對應的那個叫“腎”的臟器。
它主要指腎臟精氣陰陽不足,幾乎涵蓋了西醫學中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泌尿系統、運動骨骼系統、呼吸系統等多個系統。如果僅憑一兩個相符癥狀就瞎補腎,是不科學的。
還有人認為“腎虛”只是男人的事,其實,女性也可能“腎虛”,尤其是更年期女性。
這些女性多在44~54歲之間,卵巢功能衰退,常有月經量過多、頭暈耳鳴、腰膝酸軟、潮熱、出汗等癥狀。
中醫認為,這多與腎中精氣逐漸衰減有關。而根據中醫理論,肝藏血,腎藏精,精血互化,月經量多又可導致肝腎精血虧損。
所以,中醫調補更年期月經量過多,常需從調補肝腎入手。
此外, 鼻炎 、便秘等有時也與腎氣不足有關。如果想用中醫方法治療,建議到正規醫院找中醫大夫看看。
大家熟知的“補腎藥”六味地黃丸也不能亂用。
六味地黃丸始出于宋代醫學家錢乙的《小兒藥證直訣》,最初用于小兒發育遲緩,現在主要用于治療腎陰虛,可以認為它是“壯陰藥”,但絕非“壯陽藥”。
腎虛者大多都有腰背酸痛、四肢乏力的表現。其中,腎陰虛的人舌質偏紅,手心腳心容易發熱,兩顴午后會發紅、陣陣潮熱,有這些癥狀的人可遵醫囑服六味地黃丸。
而腎陽虛的人舌質偏淡、怕冷,臉色發白、手腳偏沉、容易乏力、小便清長,有些腎陽不足的男性還會出現勃起功能障礙、早泄、滑精等性功能問題,這些人不適合服用六味地黃丸,但可以在 醫生 指導下服 金匱腎氣丸 。
除了腎陽虛者,經常拉肚子的人、正在感冒的人等也應慎用六味地黃丸。即便是腎陰虛者,一般建議遵醫囑服一個月后停一周,或吃一周中間停一兩天,讓身體適度休養。
一是房事有節制。應以房事后的生理、心理感覺舒適、愉悅為依據,如果房事后第二天出現疲勞,不愿起床、頭暈等感覺,就應減少次數。
二是飲食調理。平常可適當多吃黑色食物,如黑芝麻、黑米、黑豆、黑木耳等,核桃、板栗、枸杞也不錯。
三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態。腎主“志”,保持良好的心態,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避免大喜大悲,少動氣也有助護腎。
最后,想教給大家幾個護腎的鍛煉按摩方法。
1.提氣法。古代稱為拔根提氣,即深吸氣,同時雙手握拳,隨著握拳開始提腳跟,呼氣時腳跟開始落地,兩拳同時放松,恢復原狀。
足跟循行于足少陰腎經,因此拔根提氣有非常好的強腎固精作用,適合出現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盜汗、早泄、尿頻等腎虛癥狀者練習。
2.護腎按摩操。同時按摩關元穴(位于臍下三寸)和命門穴(位于后腰與肚臍眼相對的位置)以及兩旁的腎俞穴(位于命門穴兩旁1.5寸)。按摩前先將雙手搓熱,左手在前,右手在后,順時針和逆時針搓揉至發熱為止。
3.揉搓腳底。搓揉位于腳底的涌泉穴,雙手左右交叉搓揉至發熱為止,一般每次120下,也有助于護腎,此動作最好在早晚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