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食物進行糖尿病的防治
2017-05-15
來源:網絡
糖尿病 的治療與防治?糖尿病的治療與防治你知道嗎?糖尿病的治療與防治你了解嗎?糖尿病是由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齡化以及肥胖發生率的增加,糖尿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糖尿病在中國的 發病率達到2%,據統計,中國已確診的糖尿病患者達4000萬,并以每年100萬的速度遞增。糖尿病是由遺傳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常見病,臨床以高血糖為主要標志,常見癥狀有多飲、多尿、多食以及消瘦等。糖尿病若得不到有效的治療,可引起身體多系統的損害。引起胰島素絕對或相對分泌不足以及靶組織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引起蛋白質、脂肪、水和電解質等一系列代謝紊亂綜合征,其中一高血糖為主要標志。臨床典型病例可出現多尿、多飲、多食、消瘦等表現,即“三多一少”癥狀。
飲食治療 適當節制飲食可減輕β細胞負擔,對于 年長、體胖而無癥狀或少癥狀的輕型病例,尤其是血漿胰島素空腹時及餐后不低者,往往為治療本病的 主要療法。對于重癥或幼年型(Ⅰ型)、或脆性型病者,除藥物治療外,更宜嚴格控制飲食。飲食中必 須含有足夠營養料及適當的糖、蛋白質和脂肪的分配比例。
1. 標準體重(kg)=身高(cm)-1052. 根據標準體重及工作性質,估計每日所需總熱量:休息者每日每公斤體重給予熱量0.1~0.13MJ(25~30kcal)、輕體力勞動者0.13~0.15MJ(30~35kcal)、中度體力勞動者0.15~ 0.17MJ(35~40kcal)、重度體力勞動者0.17MJ(40kcal)以上。 兒童 (0~4歲,每日每公斤體重0.2MJ (50kcal)、孕婦、乳母、營養不良者及消耗性 疾病 者應酌情增加,肥胖者酌減(可減至每日5MJ (1200kcal)以mw),使病人體重下降到正常標準5%以下,常可使本病得到滿意控制。
2. 食物中糖、蛋白質、脂肪分配比例(按熱量計)⑴蛋白質按成人每日每公斤標準體重0.8~1.2g(平均1.0g)計算,約占總熱量的15%~20%。孕婦、乳 母、營養不良及有消耗性疾病者可酌加至1.5g左右,視需要而定。
從總熱量減去蛋白質所供熱量為糖及脂肪的熱量,脂肪量可根據體征、血脂高低及飲食習慣等需要 而定,約每日每kg標準體重0.6~1.0g,占總熱量的30%~35%以下。其余為糖類,占總熱量的50%~65%。 按我國人民生活習慣,常用的主食量(碳水化合物)250~400g/d,糖尿病人可進食200~350g或更多, 脂肪量約為40~60g。如肥胖病人,尤其有血脂蛋白過高者,或有冠心病等動脈粥樣硬化者,脂肪攝入量宜適當控制于總熱量的30%以下。如血膽固醇過高或為高脂蛋白血癥Ⅱ型,每日膽固醇攝入量應低于 300mg,如甘油三酯過高或為高脂蛋白血癥Ⅳ型者則宜限總熱量及糖和脂肪攝入量。如有乳糜微粒血癥者(第Ⅴ、Ⅰ型)亦宜限制總熱量及脂肪攝入量。使體重緩慢下降到正常標準5%上下。所用脂肪以不飽和 脂肪酸為宜。完全休息的病人第d主食200~250g(米飯或面食)、輕體力勞動者250~300g,中體力勞動 者300~400g,重體力勞動者400~500g以上。
3. 熱量分布 三餐熱量分布大概為1/5、2/5、2/5,或分成四餐,1/7、2/7、2/7 、2/7,可按病人生活習慣及病情控制情況調整,如 用藥 后有饑餓感或瀕于發生低血糖者可按病情稍進食 或減少藥量。
4. 隨訪時調整 在長期療程中宜根據尿糖、血糖、HbA1c、體重及癥狀等控制具體病情隨訪觀察療效,且按具體情況調節飲食量。肥胖者經限制進食最后體重漸下降,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恢復而血糖及血脂均可下降,故對于肥胖的Ⅱ型病者飲食控制常為較有效治法,常常不需藥物治療便可控制血糖。消瘦病人則可根據體重等情況于隨訪中適當增加進食量。
5.粗纖維飲食 可減慢糖等吸收,減低血糖血脂等。國外采用Guar、果膠(Pectin)等, 國內試用海生植物、玉米梗葉等,初見成效。且可通便,減輕便秘等。
飲食治療 適當節制飲食可減輕β細胞負擔,對于 年長、體胖而無癥狀或少癥狀的輕型病例,尤其是血漿胰島素空腹時及餐后不低者,往往為治療本病的 主要療法。對于重癥或幼年型(Ⅰ型)、或脆性型病者,除藥物治療外,更宜嚴格控制飲食。飲食中必 須含有足夠營養料及適當的糖、蛋白質和脂肪的分配比例。
1. 標準體重(kg)=身高(cm)-1052. 根據標準體重及工作性質,估計每日所需總熱量:休息者每日每公斤體重給予熱量0.1~0.13MJ(25~30kcal)、輕體力勞動者0.13~0.15MJ(30~35kcal)、中度體力勞動者0.15~ 0.17MJ(35~40kcal)、重度體力勞動者0.17MJ(40kcal)以上。 兒童 (0~4歲,每日每公斤體重0.2MJ (50kcal)、孕婦、乳母、營養不良者及消耗性 疾病 者應酌情增加,肥胖者酌減(可減至每日5MJ (1200kcal)以mw),使病人體重下降到正常標準5%以下,常可使本病得到滿意控制。
2. 食物中糖、蛋白質、脂肪分配比例(按熱量計)⑴蛋白質按成人每日每公斤標準體重0.8~1.2g(平均1.0g)計算,約占總熱量的15%~20%。孕婦、乳 母、營養不良及有消耗性疾病者可酌加至1.5g左右,視需要而定。
從總熱量減去蛋白質所供熱量為糖及脂肪的熱量,脂肪量可根據體征、血脂高低及飲食習慣等需要 而定,約每日每kg標準體重0.6~1.0g,占總熱量的30%~35%以下。其余為糖類,占總熱量的50%~65%。 按我國人民生活習慣,常用的主食量(碳水化合物)250~400g/d,糖尿病人可進食200~350g或更多, 脂肪量約為40~60g。如肥胖病人,尤其有血脂蛋白過高者,或有冠心病等動脈粥樣硬化者,脂肪攝入量宜適當控制于總熱量的30%以下。如血膽固醇過高或為高脂蛋白血癥Ⅱ型,每日膽固醇攝入量應低于 300mg,如甘油三酯過高或為高脂蛋白血癥Ⅳ型者則宜限總熱量及糖和脂肪攝入量。如有乳糜微粒血癥者(第Ⅴ、Ⅰ型)亦宜限制總熱量及脂肪攝入量。使體重緩慢下降到正常標準5%上下。所用脂肪以不飽和 脂肪酸為宜。完全休息的病人第d主食200~250g(米飯或面食)、輕體力勞動者250~300g,中體力勞動 者300~400g,重體力勞動者400~500g以上。
3. 熱量分布 三餐熱量分布大概為1/5、2/5、2/5,或分成四餐,1/7、2/7、2/7 、2/7,可按病人生活習慣及病情控制情況調整,如 用藥 后有饑餓感或瀕于發生低血糖者可按病情稍進食 或減少藥量。
4. 隨訪時調整 在長期療程中宜根據尿糖、血糖、HbA1c、體重及癥狀等控制具體病情隨訪觀察療效,且按具體情況調節飲食量。肥胖者經限制進食最后體重漸下降,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恢復而血糖及血脂均可下降,故對于肥胖的Ⅱ型病者飲食控制常為較有效治法,常常不需藥物治療便可控制血糖。消瘦病人則可根據體重等情況于隨訪中適當增加進食量。
5.粗纖維飲食 可減慢糖等吸收,減低血糖血脂等。國外采用Guar、果膠(Pectin)等, 國內試用海生植物、玉米梗葉等,初見成效。且可通便,減輕便秘等。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