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指南更新:強調個體化、以患者為中心
2017-05-15
來源:網絡
糖尿病 的防治
體重、飲食:新指南強調糖尿病患者維持體重而非減重,飲食控制推薦意見也不再那么嚴格。
一級預防:不推薦不伴CVD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血壓和血糖控制目標也更加寬松且個體化。對于新診斷糖尿病且無CVD 的年輕患者,進行血糖控制時應降低目標值。對于患病時間較長、年齡較大且存在心血管并發癥的患者,應適當放寬標準。
血運重建:對于存在穩定性冠心病(CAD)且無復雜冠脈病變的患者,推薦先進行藥物治療;對于存在多處或復雜冠狀動脈狹窄的患者,推薦進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而非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若使用PCI,建議使 用藥 物洗脫支架。
血壓控制:在新指南中,糖尿病患者血壓控制目標通常為<140/85mmHg(2007版指南為130/80 mmHg);對于伴有腎臟病的患者,血壓的控制目標為<130/85mmHg;對于存在卒中風險患者,該目標略為嚴格。關于是否在睡前服用降壓藥,須在進行24 小時動態血壓監測后決定。
新指南規定,可聯合使用降壓藥物以達到治療目標;對于伴有蛋白尿和(或)存在CVD高風險的患者,推薦使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或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但二者聯用并不增加獲益,且可能增加不良反應風險;一般不推薦使用β受體阻滯劑,但對于可能存在不穩定性心絞痛或心力衰竭的患者,可使用β受體阻滯劑。
專家點評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內分泌科 潘長玉教授:本屆歐洲心臟病學會(ESC)年會用專場形式介紹這部由ESC和歐洲糖尿病研究學會(EASD)聯合發布的指南,從其制定背景講起,并由不同專業專家講解糖尿病和心臟病的循證證據,說明ESC對于糖尿病這一人群給予了很大關注。
首先,這部指南在制定過程中邀請了多學科專家參與,使得糖尿病相關學科的問題都在指南中有所體現。糖尿病不僅血糖高,其病理生理也很復雜,有多種代謝異常,其預后不僅與糖尿病本身有關,而且各種代謝異常均會對患者預后產生影響。該指南結合多學科專家意見正是體現了糖尿病這一特點。
其次,專家組在制定新指南過程中充分利用了最新研究的循證證據,基于這些證據作出相應推薦意見,并給出推薦類別和證據等級。
再次,新指南的推薦意見強調以患者為中心,強調個體化。例如,在HbA1c水平控制方面,針對不同類型或不同情況的患者定出不同目標值,以便于臨床 醫師 針對具體患者情況具體分析,經過評估和思考后,為患者制定個體化且可行性高的方案,而不是“一刀切”、死板地執行同一標準。在血壓和血脂控制以及阿司匹林應用方面亦如此。正是通過這種個體化,充分體現了這部指南的人性化和科學化,增加了這部指南的可操作性。
第四,新指南也強調患者生活方式管理,但標準適當放寬,且強調患者的自我管理和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例如,新指南并不強調減輕體重,而是保持合理體重,在飲食控制方面也不如之前嚴格。
最后,了解這部指南制定過程中的科學思路和循證要求,對于我國的指南制定有很大的啟示作用。考慮到糖尿病涉及多學科的特點,應將多學科專家集合起來,共同制定指南,而不是由各個學科各自為政、制定各自的指南。同時,在這部指南制定過程中表現出的嚴肅、認真、強調證據和強調以患者為中心,以及在多學科框架下尋求相關論點的證據,都值得我國學習和借鑒。我國目前使用的指南是2010年制定的,隨著近年來證據越來越多、新藥不斷涌現,也應適時進行更新。此外,我國也應該更好地積累自己的循證證據。在制定指南時,考慮到人種等方面的差異,除了參考國外證據,也應結合本國的證據,使我國指南具有自己的特色。
體重、飲食:新指南強調糖尿病患者維持體重而非減重,飲食控制推薦意見也不再那么嚴格。
一級預防:不推薦不伴CVD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血壓和血糖控制目標也更加寬松且個體化。對于新診斷糖尿病且無CVD 的年輕患者,進行血糖控制時應降低目標值。對于患病時間較長、年齡較大且存在心血管并發癥的患者,應適當放寬標準。
血運重建:對于存在穩定性冠心病(CAD)且無復雜冠脈病變的患者,推薦先進行藥物治療;對于存在多處或復雜冠狀動脈狹窄的患者,推薦進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而非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若使用PCI,建議使 用藥 物洗脫支架。
血壓控制:在新指南中,糖尿病患者血壓控制目標通常為<140/85mmHg(2007版指南為130/80 mmHg);對于伴有腎臟病的患者,血壓的控制目標為<130/85mmHg;對于存在卒中風險患者,該目標略為嚴格。關于是否在睡前服用降壓藥,須在進行24 小時動態血壓監測后決定。
新指南規定,可聯合使用降壓藥物以達到治療目標;對于伴有蛋白尿和(或)存在CVD高風險的患者,推薦使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或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但二者聯用并不增加獲益,且可能增加不良反應風險;一般不推薦使用β受體阻滯劑,但對于可能存在不穩定性心絞痛或心力衰竭的患者,可使用β受體阻滯劑。
專家點評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內分泌科 潘長玉教授:本屆歐洲心臟病學會(ESC)年會用專場形式介紹這部由ESC和歐洲糖尿病研究學會(EASD)聯合發布的指南,從其制定背景講起,并由不同專業專家講解糖尿病和心臟病的循證證據,說明ESC對于糖尿病這一人群給予了很大關注。
首先,這部指南在制定過程中邀請了多學科專家參與,使得糖尿病相關學科的問題都在指南中有所體現。糖尿病不僅血糖高,其病理生理也很復雜,有多種代謝異常,其預后不僅與糖尿病本身有關,而且各種代謝異常均會對患者預后產生影響。該指南結合多學科專家意見正是體現了糖尿病這一特點。
其次,專家組在制定新指南過程中充分利用了最新研究的循證證據,基于這些證據作出相應推薦意見,并給出推薦類別和證據等級。
再次,新指南的推薦意見強調以患者為中心,強調個體化。例如,在HbA1c水平控制方面,針對不同類型或不同情況的患者定出不同目標值,以便于臨床 醫師 針對具體患者情況具體分析,經過評估和思考后,為患者制定個體化且可行性高的方案,而不是“一刀切”、死板地執行同一標準。在血壓和血脂控制以及阿司匹林應用方面亦如此。正是通過這種個體化,充分體現了這部指南的人性化和科學化,增加了這部指南的可操作性。
第四,新指南也強調患者生活方式管理,但標準適當放寬,且強調患者的自我管理和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例如,新指南并不強調減輕體重,而是保持合理體重,在飲食控制方面也不如之前嚴格。
最后,了解這部指南制定過程中的科學思路和循證要求,對于我國的指南制定有很大的啟示作用。考慮到糖尿病涉及多學科的特點,應將多學科專家集合起來,共同制定指南,而不是由各個學科各自為政、制定各自的指南。同時,在這部指南制定過程中表現出的嚴肅、認真、強調證據和強調以患者為中心,以及在多學科框架下尋求相關論點的證據,都值得我國學習和借鑒。我國目前使用的指南是2010年制定的,隨著近年來證據越來越多、新藥不斷涌現,也應適時進行更新。此外,我國也應該更好地積累自己的循證證據。在制定指南時,考慮到人種等方面的差異,除了參考國外證據,也應結合本國的證據,使我國指南具有自己的特色。
標簽: